林巧稚於1901年12月23日出生於福建廈門鼓浪嶼的一個基督徒家庭,是林家的第三個女兒。因第二天夜晚就是聖誕夜,父親視這個女兒為上帝賜給林家的聖誕禮物,故給她取名叫“巧稚”——“靈巧而又天真”之意。
林巧稚父親林良英早年隨祖父去南洋謀生,在新加坡的教會學校學習英文。祖父離世後,林良英返回故鄉鼓浪嶼,與一位本地姑娘成親後,以翻譯和教書為生。巧稚上有一兄兩姐(一個是領養的)。五歲時,母親不幸患子宮頸癌去世。其後,父親對年幼的巧稚疼愛有加。父親是個虔誠的基督徒,帶領孩子們信仰上帝,常帶他們去海邊看落日,給他們講聖經故事。
巧稚五歲時進入英國傳教士所辦的幼兒園讀書,每逢星期日,隨父親到教會去做禮拜,參加兒童主日學。每年聖誕節的鐘聲、燭光和優美的贊美詩歌聲,都給她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
林巧稚十歲時進入廈門女子學校讀書。該校於1900年為周壽卿牧師所創辦,是一所不同於中國傳統教育的新式學堂。當時的教務主任是英國聖公會傳教士瑪麗·卡琳小姐(Miss Mary Carling)。她為人謙和熱情,辦事認真嚴謹,對學生要求非常嚴格,不僅看重學生的學業,也看重學生的品行。她在教授英文、地理和鋼琴的同時,也把主耶穌的“愛人如己”,以及如何在主基督里得享平安喜樂等信仰精髓傳授給她的學生。林巧稚在這所學校中一學就是十年,期間受洗成為基督徒。每年聖誕節和復活節,她都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平時她還經常到教會去做義工,學習事奉,為那些有需要的信徒提供幫助。
在林巧稚成長的過程中,卡琳小姐對她的影響最大。卡琳小姐虔誠的基督教信仰,謙卑柔和的品格,以及獨立而又優雅的生活方式,深深地濡染著林巧稚;而從林巧稚身上所表現出的聰明、勤奮、誠實、責任感等優秀的基督徒品格,也深得卡琳小姐的贊賞,故二人之間的感情如同親人一般。
林巧稚時常隨卡琳出去探訪教會中的信徒家庭,無論貧富, 卡琳都一視同仁。有時,路上聽到有人叫她“女鬼佬”,她從不生氣。她也從不抱怨在異國他鄉生活的辛苦和不便。卡琳的一句口頭禪是:“上帝第一,他人第二”,這是她行事為人的準則。她曾借給林巧稚一本書名叫《心靈小史》,是由一位法國修女所寫的靈修日記。這本書深深影響了林巧稚,使她像作者一樣,甘心成為彰顯耶穌基督榮耀的一朵小花;也使她認識到一個真正的基督徒用愛所作的哪怕只是些平凡的瑣事,同樣能夠成就非凡的事業,因為他(她)見證了基督的福音並彰顯了神的愛。這些幫助林巧稚確立了自己人生的方向、道德觀和價值觀。
高中畢業後,林巧稚獲得一份令人向往的工作——留校任教。但她並不滿足於此,她希望能夠進一步深造,並想成為一名醫生,像聖經中《使徒行傳》的作者路加一樣,一面傳福音拯救人的靈魂,一面醫病救人,解除人肉體上的痛苦。正在這時,她從朋友和卡琳小姐那里得知北京一所美國人所辦的醫學院將要在全國招收25名學生的消息,於是她決定前往應試。但她當時有些擔心自己是否有能力考取。這時,卡琳小姐鼓勵她說:“你是我見過的最好的學生,應該接受更完整的教育。面對這麼大的決定,你應該恒切禱告,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而不是考慮自己行不行。把它交給主,聽從主的安排,祂會帶領你前面的路。” 聽了卡琳的話,她回去關起門來禱告,從中獲得信心和平安。
在卡琳和父兄的支持下,林巧稚第一次離開廈門,到上海的一家教會學校參加考試。三天中,她充滿信心地完成幾門科目的考試,最後一科是英語筆試。正當她聚精會神地筆答問題時,一位女考生因中暑而昏倒,監考老師一時不知所措。林巧稚見狀,立刻放下考卷對這位女生從容施救,直到她恢復正常為止。但林巧稚也因此耽誤了考試時間,未能完成英語筆試。
林巧稚回到廈門後,將考試情況如實告訴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當時她亦想到在150名考生中,只錄取25名,恐怕自己因為英語筆試沒有完成而無望被錄取了。父親安慰她說:“你這樣做是對的,救人最要緊。” 沒想到一個月後,林巧稚驚喜地收到了北京協和醫學院的錄取通知書。卡琳小姐興奮地擁抱她說:“感謝神,贊美主!我知道你一定會成功的。” 事後她才了解到,原來是監考老師將她不顧自己,樂於救人的事跡寫了份報告,附在她的英語考卷後面報了上去。校方根據她的綜合成績和這份報告,決定錄取這位品學兼優的學生。就這樣,20歲的林巧稚如愿以償地進入北京協和醫學院讀書,時在1921年。
北京協和醫學院的前身是創辦於1906年的“協和醫學堂”,最初由外國教會機構和清政府合作辦學,1915年由中華醫學基金會接管,直到1949年,都是洛克菲勒基金會的分支機構。該院培養高水準的醫學人才,學生要先讀三年預科,再讀五年本科才能完成學業,畢業時可以同時從北京醫學院和紐約州立大學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經過八年的艱苦學習,在父親去世,大哥的鼎力支持下,林巧稚終於在1929年6月畢業,並獲得應屆協和醫學院畢業生的最高榮譽獎“文海獎”。該獎授予她,以表彰她的優異成績和熱心公益,關心他人的美好品質。畢業後,她為北京協和醫院所聘用,成為該院第一位女住院醫生。
林巧稚是在楊崇瑞醫生的指導下開始實習工作的。楊崇瑞比林巧稚大10歲,也是基督徒,並先於她從協和醫學院畢業。1929年,楊崇瑞在北京開辦了第一助產學校,邀請林巧稚給學生講授產科課程;她也是最早倡導計劃生育的醫生。林巧稚同她一起深入民間,做過許多公共衛生檢查,流行病調查,以及宣傳防病保健知識和關心婦女健康等。可惜,楊崇瑞於1957年被打成右派,此後便在醫學界銷聲匿跡了。
協和醫院的晉升制度非常嚴格,林巧稚卻一年一個臺階地升上去:從助理住院醫生,到住院醫生,直做到總住院醫生。1932年,即擔任總住院醫生一年後,林巧稚被協和醫院派往英國曼徹斯特醫學院和倫敦婦產科醫院進修。1939年,她又被派赴美國芝加哥學習,故一直涉足於婦產醫學研究的領先領域。當1940年林巧稚完成在美國的學習時,被授予“美國自然科學榮譽學會會員”,並榮獲該學會頒發的金鑰匙。回國後,她成為協和醫院首位中國籍婦產科主任。
1941年,北京協和醫院因日軍入侵而被迫關閉。林巧稚堅持留在北京,在东堂子胡同 10 号開設妇科门诊,為各階層婦女看病,並經常對那些貧窮人予以優惠或免費施診,甚至有時騎上毛驢到農村去為窮人看病。她醫術精湛,為人謙和。她常常一邊為病人診治疾病,一邊耐心地教她們如何自我預防,和自我護理。她也總是千方百計地為病人省錢,可以用藥的決不打針。她更同情、體貼病患者的疾苦。她的敬業、一絲不茍的工作精神,對病人的關心和愛,常令病人與其家人感激不盡。
1942年,林巧稚擔任北京中和醫院(現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婦產科主任;1946年受聘兼任北大醫學院婦產科主任;1948年重返協和醫院任職,直到去世。在其六十年的醫務生涯中,林巧稚除了做研究和带學生外,還親自接生了五萬多嬰兒。 很多父母以 “林”字给孩子命名,例如“念林”、“愛林”、“敬林”、和“仰林”等等,以表達他們的感激之情。著名女作家謝冰心的三個孩子都是由林巧稚接生的,她曾深情地寫道:“她(林巧稚)用敏捷的雙手接下了成千上萬的孩童。她不僅把孩子带到世界上,還教父母如何用有限的食品喂養孩子。她為中華民族養育了無數的戰士。”
20世紀50年代後,林巧稚先後擔任中華醫學會副主席(首位女性副主席),北京婦產醫院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等職,並且還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在這一時期內,她致力於婦產科科研隊伍的建設,指導主編了中國醫學雜志。在她的主持下,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形成了一個高水準的醫療科研團隊。1958年,林巧稚在北京組織醫護力量對80萬婦女進行了婦科普查,尤以宮頸癌作為普查的重點。這是關注婦女健康的一大突破。在其帶動下,上海、廣州等大城市也相繼進行了類似的普查。此後,婦女罹患宮頸癌的比率大大下降,孕婦開始受到醫療監護,婦女孕育期也開始享有產假。
1953年,林巧稚赴奧地利參加世界醫學會議,會後訪問了蘇聯;1959年,當選為首屆中國科學院唯一的女學部委員,並被任命為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作為一個知名的婦科醫生,林巧稚常有機會給政府高級官員看病,如已故周恩來總理的夫人鄧穎超就曾多次約她為其診病,因此她成為周、鄧的好朋友。那時,許多知名人士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有人也鼓勵她如此行,為此她思想上頗為掙扎。有一次同周總理一起接待外賓時,她借機向周談了自己的想法,她說:“由於自己長期信仰基督教,思想上受基督教的影響很深……。如果自己昨天還是個基督徒,今天又提出要加入共產黨,擔心會給黨造成不好的影響。” 周總理對她表示理解,並告訴她不必介意這個問題,身在黨外照樣可以為祖國和人民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間,協和醫院被改名為“反帝醫院”,林巧稚也受到沖擊。造反派勒令她剪去長髮,不許她穿“封、資、修”式的旗袍。她也被剝奪了主任醫生的職務,成為一個每天推著四輪小車給病人打針、送藥、洗便盆的老護士。但她仍以基督的愛心,以當年她培訓護士時所說的話去做事:“當你懷著基督的愛去做這些事,就不會覺得每天的工作瑣碎、無聊、沒出息了。”
1965年,毛澤東提出“把醫療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 於是衛生部以聲名顯赫的醫療專家組織了一支巡回醫療隊,深入到湖南洞庭湖地區農村,為農民提供醫療服務。時64歲的林巧稚和別人一樣,身穿布衣膠鞋,去到無電、無電話,交通不便的關公潭公社,與當地人“同吃、同住、同勞動”,經常到最基層的生產隊出診。因著她精湛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不久,許多婦女前往診所找這位救死扶傷的“林奶奶”,為她們治療羞於啟齒的婦科疾病。在短短三個月的巡回醫療中,林巧稚救治了1300多個農村婦女。 文革後期,在林巧稚的主持與參與下,在全國各地農村建立了醫療衛生網,培訓了大批的農村“赤腳醫生”和接生員。使農民看病難的問題有所緩解。1965年,林巧稚主持了中華醫學會第一屆婦產科學術會議;1972年,林巧稚作為副團長,率領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批醫療代表團赴北美考察;1973-1977年間,她受聘為世界衛生組織的顧問。1974年,她以團長身份,率中國友好參觀團訪問伊朗,同年赴日內瓦出席世界衛生組織醫學顧問委員會會議,會後赴瑞士和法國等地考察。1978年,她擔任全國婦聯副主席,並以副團長的身份率中國人民友好代表團出訪歐洲四國。在訪問英國途中,不幸突發腦血栓,住院六個月後才返回中國。1980年,林巧稚再度入院治療,此後直到去世,都住在醫院里。期間她仍然參與編寫《婦科腫瘤學》、《家庭育兒百科》和《農村婦幼常識》等書。林巧稚畢生對婦產科學許多領域進行了探索和研究,在胎兒宮內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婦科腫瘤,以及新生兒溶血癥等方面研究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1981年,在80歲生日前夕,林巧稚接受了《中國青年報》記者的采訪,她告訴記者說:“我是一名醫生,經歷了太多的生死。我不怕死,聖經上說:‘我必往他那里(耶穌那里)去’。” 在遺囑里,她把自己的全部遺產捐贈給北京的幼兒園和托兒所。她最後的請求是死後葬在家鄉鼓浪嶼。為了她所鐘愛的醫學事業,林巧稚終身未婚,她把她全部的愛奉獻給了中國人民。
1983年4月22日,林巧稚病逝於北京,享年82歲。在為其舉行的追悼會上,其遺像兩旁懸掛著兩幅4.5米高的挽聯,上聯曰:創婦產事業,拓道、奠基、宏圖、奮斗,奉獻九竅丹心,春蠶絲吐盡,靜悄悄長眠去;下聯曰:謀母兒健康,救死、扶傷、黨業、民生,笑染千萬白髮,蠟炬淚成灰,光熠熠照人間。這60個字可謂其60余年奉獻人生的概括。林巧稚把畢生精力和無私的愛奉獻給了人民,因此也深受人民的崇敬和愛戴。
遵其遺囑,林巧稚最後被安葬於廈門鼓浪嶼。1984年,故鄉人為她修建了名為“毓園”的園林和紀念館,園林中央是她的漢白玉全身雕像。在一塊石頭上,刻有林巧稚的遺言:“我是鼓浪嶼的女兒,我常常在夢中回到故鄉的海邊,那海面真遼闊,那海水真藍、真美……。”
1990年10月10日,中國郵電部發行了一套中國現代科學家郵票,其中包括林巧稚。2001年12月23日是林巧稚诞辰100周年纪念日。當日,中國政府和衛生部許多官員,以及醫學界名流齊聚人民大會堂,紀念這位傑出的女醫學家,並為林巧稚銅像舉行了揭幕儀式。北京協和醫院內中國醫學科學院婦產科研究中心亦更名為“中國醫學科學院林巧稚婦產科研究中心”,以紀念這位婦產科醫學前輩。
歸屬
Photo Courtesy of the Gulangyu (Xiamen) Lin Qiaozhi Memorial.
資料來源
- Hamrin, Carol Lee, with Stacey Bieler, ed., “Lin Qiaozhi - The Steady Pulse of a Quiet Faith” in Salt and Light, Wipf and Stock Publishers, 2009. Pp. 114-132.
- 網路有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