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tw)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主頁 主頁
Abeel David

1804 — 1846

雅裨理

最早來華的美國傳教士之一,閩南基督教宣教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美國公理會海外傳教部

  福建 , 廣東

基督教首批來華的美國傳教士之一。前後在華宣教共七年,成為閩南基督教宣教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亦深深影響了徐繼畬《瀛環誌略》的寫作與出版。

一、早年背景

雅裨理(David Abeel)祖籍荷蘭阿姆斯特丹,於1804年6月12日生於美國新澤西州的新布倫斯維克城(New Brunswick,New Jersy),其父是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一名海軍軍官。雅裨理年少時原想報考美國西點軍校,但後來改變志向,轉而學醫。17歲時,雅裨理受洗加入教會,1823年畢業於皇後學院(Queen’s College)。因立志獻身宣教事業,遂進入新布倫斯維克神學院(New Brunswick Theological Seminary)攻讀神學。1826年4月從神學院畢業後,被按立為美國歸正宗教會牧師,並在紐約雅典城(Athens, New York)的一所教堂開始其事奉生涯。後曾一度因病去西印度聖約翰島(St. John’s Island, West Indies)休養(1828-29),此後肺、心等病困擾其終生。

二、首次來華與南洋宣教

1829年,養病歸來的雅裨理立志到遠東宣教,由於美國歸正宗教會尚未組織海外差會,雅裨理只好加入美國海員之友傳道會 (American Seaman’s Friend Society) 。在美國商人奧利芬(D. W. C. Olyphant)的資助下,1829年10月14日,雅裨理和美國公理會傳教士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一起,從紐約登船前往中國。經過135天的航程,他們於1830年2月25日抵達廣州,成為美國第一批來華傳教士。他們受到首位來華的英國倫敦會傳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的熱誠歡迎與接待,並介紹首位華人傳道人梁發給他們,予以協助。雅裨理隨後在廣州擔任美國海員隨軍牧師一年,同時學習漢語、馬來語和暹羅語。

1831年,雅裨理轉為美部會(American Board of Commissioners for Foreign Missions)傳教士,赴爪哇巴達維亞城(Batavia,今日之雅加達),受到倫敦會傳教士麥都思牧師(Walter Henry Medhurt)的接待與幫助。他與麥都思同工一段時間,並隨麥氏學習華文及閩南方言,以利在南洋華人中間宣教。此間他訪問了那裡的荷蘭歸正宗教會(The Dutch Reformed Churches),不久與湯雅各牧師(Jacob Tomlin)乘坐帆船,先後在南洋沿岸、新加坡、馬六甲和曼谷等地拓展宣教事工,以派發福音書冊和醫藥等方式接觸華人。

因受疾病困擾,身體漸弱,雅裨理不得不於1833年5月返回美國。途經英國、法國、德國、瑞士與荷蘭等地參訪教會,並發表演講,鼓勵這些國家的年輕人到東方宣教。同時他也向廣大聽眾生動地介紹了中國和印度婦女的情況,強調單身女傳教士的需要,激起英美婦女對宣教事工的興趣。在其促動下,1837年英國教會成立了“東方婦女教育促進會” (Society for Promoting Female Education in the East)。

雅裨理於1834年返抵紐約,成為首位自東方回國的傳教士,深受各地教會歡迎。1835至1838年間,他致力於推動美國荷蘭歸正宗的海外宣教事業,應邀前往各地神學院、教會、婦女團體演說, 報道亞洲和中國的情況,引起大家對宣教的熱忱。為未來的宣教需要,他還進一步進修了醫學,同時到處募款為再度來華做準備。在此期間,雅裨理將過去幾年在中國和南洋諸國的見聞撰寫成書,名為《旅居中國及其鄰國紀事,1830-1834》,於1834年出版。

三、再度來華與閩南宣教

雅裨理雖有意盡快重赴中國宣教,但因健康所阻,直到1838年10月17日才得與應任澳門馬禮遜教育協會學校(Morrison Education Society School)校長的布朗牧師(Samuel Brown)一起,再度赴華。他們於翌年2月20日到達澳門,適逢朝廷欽差大臣林則徐到廣州實行禁煙,雅裨理只好與裨治文、伯駕醫生(Peter Parker)和衛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等美國教士留居澳門,伺機而動。

1842年8月29日,中英簽訂了《南京條約》。1843年11月2日,廈門作為五口城市之一對外開放,成為繼廣州之後,基督教得以傳入的第二座城市。1842年2月2日,雅裨理與美國聖公會文惠廉牧師(William Boone)夫婦乘船沿江北上,於24日抵達廈門鼓浪嶼,成為最早進入廈門的基督教新教傳教士。他們在海邊租了兩間簡陋的小房子(現編中華路23號),建立佈道所。雅裨理在一封家信中寫道:(房子)“既沒有門,也沒有窗戶,並且沒有一間的地板是完好的……。” 不久文惠廉轉往福州,雅裨理則堅持在鼓浪嶼、廈門和同安等地佈道。由於雅裨理會講閩南話,因此其講道頗受歡迎。這年3月,雅裨理渡海到廈門,向駐守廈門的中國官員散發譯成漢語的福音書冊。不久,美國醫生甘明(William H. Cumming)到達廈門,與雅裨理同工,為廈門百姓看病施藥。在雅裨理1842年寫給美國差會的信中報告說,主日聽道的已接近50人,而且看病的人很多,多得每一天都看不完前來就診的所有病人。1842年11月,又有美國長老會傳教士合文牧師(James C. Hepburn)來到廈門,協助他們工作,但他不久轉往日本,後來成為日本假名拉丁化的首創人。

1843年12月,雅裨理在鼓浪嶼宣道時,曾遇見過這樣一件事:一個前來聽道的中年男子要求與他單獨密談。交談中,這名男子自稱為明朝皇室後裔,希望通過雅裨理與外國人的關系,向英國借兵,幫助他“反清復明”。雅裨理斷然拒絕了他的請求,事後在日記中記道:“他所持有的觀點,和我們的仁慈觀點完全相反,這樣的援助連一點點的念頭都是沒有的。因為我們到中國來,是要宣揚和平與教導得救的道路。”

1844年1月,雅裨理和甘明等傳教士在廈門寮仔後購置兩座房子,一座為禮拜堂,一座為藥房,後在附近又租了一間房屋,作為醫院。他們都是免費為百姓看病施藥,雅裨理給阿爾巴尼(Albany)第一歸正教會的信上寫道:“免費醫病給社會各階層的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一年內看了五千病人,人的身體得到醫治,心就開了。人們看到外國人,也有出於無私的動機來的,並不都是為了自己利益而來的。人們把我們當成朋友,並準備好要來聆聽那救治靈魂的真理。” 1844年4月22日,美國歸正宗教會的多蒂(Elihu Doty)和波羅滿(William John Pohlman)兩位牧師從婆羅洲來到廈門,加強廈門的宣教工作。同年夏天,新澤西州若歌學院(Rutger’s College)向雅裨理頒贈了榮譽神學博士學位,以褒揚他在中國宣教的成就。

雅裨理所做的開拓性工作,使廈門成為基督教早期在華傳播的基地,故此雅裨理可稱為閩南教會的開創者與奠基者。1849年2月11日,美國歸正教會新街禮拜堂落成,這是基督教在中國建造的第一座教堂,因此被稱為“中華第一聖堂”。這座教堂歷盡滄桑,至今仍然矗立在廈門最繁華的中山路附近。從雅裨理開始,美國歸正教會在中國開始了長達一百多年的宣教事業,期間先後有154位男女傳教士到廈門,展開了以廈門為中心的閩南地區的宣教,直到最後一位傳教士胡天賜於1951年離開中國。

四、與徐繼畬及《瀛環誌略》之關係

1843年11月7日,福建布政使、福建通商事務督辦徐繼畬來到廈門。1844年1月,徐繼畬與英領事記里布(Gribble Henry)商討外國人在廈門活動的範圍之事。因雅裨理通曉華文和閩南方言,故被邀請充當徐繼畬與記里布的傳譯。據《雅裨理的生平》一書記載,當時雅裨理看出中國政府所關心的只是要盡其可能限制外國人的行動,但並無意冒險去引起彼此間的惡感,因此他極力爭辯,要求不限制傳教士的行動,並獲得良好的結果。徐繼畬詢問雅裨理許多關於地理上的問題,雅裨理極盡所能的答復他,並拿出一幅地圖詳細對他解說,同時也送他一本《聖經》,把傳福音給他,希望“由聖靈為向導,能夠把中國人引上一條正直的人生旅途”。這是雙方多次會晤的第一次。徐繼畬對於地理和歷史的興趣,不只是好奇而已。藉著雅裨理的幫助,他自己也繪制了幾幅地圖。他留心注意那些關於法國、英國、美國和俄國等國的情況。雅裨理因著他那無拘無束和友好的態度而漸漸對他發生好感,雖然他對那位欽差的關心地上國度多於關心天上國度的真理不免感覺到失望。

同年1-5月,徐繼畬在廈巡視期間,幾次會見雅裨理,詳細探詢有關世界各地的情況,雅裨理欣然為徐提供了許多與世界歷史地理有關的統計資料,向他講解西方地圖,幫助他復制用中文標註的外國地圖。雅裨理日後記述了有關徐繼畬虛心求教的情況:“他既不拘束,又很友好,表現得恰如其分。顯而易見,他已經獲得了相當多的知識。他對了解世界各國狀況,要遠遠比傾聽天國的真理急切得多。” 幾次會晤使徐繼畬眼界大開,他從雅裨理那裡獲得了許多有關世界各國的地理、歷史、文化和政治知識,為他編寫《瀛環誌略》積累了豐富的材料,也促使他成為中國近代放眼看世界的重要人物之一。雅裨理也在日記中寫道:“我多次見到布政使閣下(徐繼畬)……他是我迄今見過的高級官員中最愛尋根究底的中國人。他詢問了許多外國的事情後,我許諾贈送他一些基督教書籍,他表示欣然接受。昨天,我已為他包好了一包書,其中有《新約全書》和其他書籍。……我們到中國來,就是要宣揚和平與教導得救的道路。”

不久,徐繼畬再次來廈門,雅裨理前往拜訪他,並記載了這次訪問的經過:“……這是一次令人異常滿意的訪問。他說,他已經讀過那些基督教的著作了,並且主要想就閱讀中遇到的人物和地點,提出若幹問題。顯然,他已專注地看過《新約全書》。這給了我一個闡明許多重要真理的良好機會。我向上帝祈禱,但願這些真理能使他銘記在心,影響其國人。” 不久,徐繼畬的助手霍明高也對雅裨理說,徐方伯(徐繼畬)正忙於閱讀各位傳教土贈送的基督教文獻,雅裨理聽後自然十分高興。

經過多次與雅裨理的接觸晤談,至1844年7月,徐繼畬的《瀛環考略》成稿。後經數十次修改、增補與易稿,五年後(1849年)始有《瀛環誌略》之出版。在該書序文中,徐繼畬如此述及:“道光癸卯冬,余以通商事久駐廈門。米利堅人雅裨理者,西土淹博之士,挾有海圖冊子,鏤板極工,註小字細如毛發,惜不能辨其文也。暇日引與晤談,四海地形,得其大致。就其圖摹取二十余幅,綴之以說。說多得之雅裨理 ……。” 書中內容也有不下十處提及“據雅裨理牧師云”、“細詢之雅裨理”、“雅裨理所挾冊子”、“雅裨理譯出地名”等語,還有多處述及雅裨理之意見,從中可推知雅裨理對徐繼畬的影響之大,以及他對該書所作之貢獻。

《瀛環誌略》共有十卷,采集西方的地理歷史資料和研究方法,系統地介紹了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地理、歷史、經濟和文化狀況。全書共載有42幅地圖,都是徐繼畬從西方地圖冊中描摹的。他以地圖為綱,撰述世界五大洲情況,簡潔明了。書中約近一半專述歐洲及北美近況,包括疆界、人口、軍事和工業革命的發展,以及各國的政治制度等。該書打破以中國為天下中心的傳統觀念,使中國對世界秩序有了新的認識,從而知道中國以外西方“蠻夷”所擁有的高度文化,以及先進的機械和科技。因此當《瀛環誌略》出版後, 被稱為“中國最早言地理之名著,盛為學者所推重”,對當朝道光皇帝、滿清政府高層官員和社會知識分子,如曾國藩、郭嵩燾、董恂、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帶來很大的衝擊與影響,改變了他們的世界觀,也影響了清廷的對外政策。美國人德雷克(Fred W. Drak)在《徐繼畬及其瀛環誌略》一書中,稱徐繼畬足可與西方的馬可•波羅(Marco Polo)、哥倫布(Columbus)和庫克(Cook)等旅行家和探險家比美,開啟了中國人對世界的視野,可稱之為“東方的伽利略”。《瀛環誌略》出版後不久即傳入日本,並很快流傳開來,對日本的維新運動起了推動作用。

五、英年早逝,遺愛人間

雅裨理在廈門從事宣教工作共兩年十個月,為基督教在廈門的宣教事業打下了根基。而由於他與徐繼畬的交往與晤談,最後導致《瀛環誌略》的出版,以及影響到中國的文化事業,卻是雅裨理在生之年始料不及的。

雅裨理的身體一直都不好,長期帶病工作。1843年底至1844年夏天,他曾先後到廣州、香港調養生息,但仍不見改善,於是在9月折返廈門。最後因心臟病發作而不得不於1844年12月19日離廈回美。當他於1845年4月3日返抵紐約下船後,因身體過分虛弱,是由人擡到朋友家裡的。後來雖經一年多的療養,但其心臟病仍未得好轉,終於1846年9月4日,在紐約州的阿爾巴尼(Albany,New York)逝世,年僅42歲。

雅裨理一生未婚,其一生最大的貢獻是鼓勵西方教會的基督徒獻身宣教工作,鼓勵英美婦女投身中國及亞洲的婦女工作。在中國前後共七年時間,成為閩南宣教事業的開拓者,也在幫助中國人認識世界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雅裨理1843年至1844年的日記本原件,以及他帶回美國的袖珍中文手寫本《金剛經》等遺物,現存於其母校新布倫斯維克神學院圖書館內。

歸屬

This article is reprinted from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ristian Missions, Macmillan Reference USA, copyright (c) 1998 Gerald H. Anderson, by permission of The Gale Group;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Grand Rapids, Michigan. All rights reserved.

資料來源

  • David Abeel, To the Bachelors of India, by a Bachelor (1833), A Narrative of a Residence in China(1834), and The Claims of the World to the Gospel (1838).
  • Abeel wrote a number of tracts and pamphlets, and articles in the Chinese Repository.
  • For obituary see Missionary Herald 42 (1846),P. 354.
  • Alexander Wylie,“Memorials of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to the Chinese.”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1867.
  • The Chinese Repository, Vol. xx, 1851.
  • 張其昀,《十九世紀中後葉之世界形勢,重印〈瀛環誌略〉序》,載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影印日本文久辛酉版《瀛環誌略》。
  • 張秀民,《中國印刷史》。上海出版社,1989年。
  • 徐繼畬,《瀛環考略》道光二十四年手稿,臺北文海出版社影印。
  • 李志剛,《基督教早期在華傳教史》。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 卜沃文(A. J. Poppen)著,李華德譯,《雅裨理的生平》(The Life of David Abeel)。香港基督教輔僑出版社,1963年。
  • 陳存恭,《徐繼畬事略及其瀛環誌略》,於廣州中山大學1990年12月紀念中國近代史開端15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發表之論文。

關於作者

李亞丁

作为世华中国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李亚丁博士现担任《华人基督教史人物辞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的执行主任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