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懷恩(John Elias Williams)於1871年6月11日出生在美國俄亥俄州(Ohio)的科肖頓(Coshocton)。其祖上是威爾士人,他的伯祖父威廉·威廉姆斯(William Williams)是讚美詩《偉大的上帝啊,指引我》(Guide Me, O Thou Great Jehovah) 的作者。文懷恩的父親于1861年移民俄亥俄州。在敬虔家庭中長大的文懷恩,早期因生活艱辛在礦場工作,之後進入瑪麗埃塔學院(Marietta Academy)讀書,大學畢業後在俄亥俄州南賽勒姆(South Salem)的賽勒姆學院(Salem Academy)教了兩年書,在那裡遇到了後來成為他妻子的莉蓮·卡爾德維爾(Lilian Caldwell)。期間,文懷恩決定獻身於海外宣教,於是在1896年入讀紐約奧本神學院(Auburn Theological Seminary)。臨近畢業時,經本人申請,紐約長老會資助,文懷恩獲准成為長老會派往中國華中的傳教士。1899年8月2日,文懷恩與莉蓮結婚,兩周後啟程前往中國。
1899年10月,文懷恩偕妻經上海抵達南京,受到美國傳教士李曼夫婦(Mr. and Mrs. Leaman)的悉心接待,李曼夫婦是蔡蘇娟(《暗室之后》的作者)誼母瑪麗李曼(Mary Leaman)的父母。文懷恩開始學習中文,同時服務於長老會在南京戶部街創辦的“益智書院”。1900年義和團運動興起,6月爆發,文懷恩夫婦接到差會的命令離開南京,前往江西牯嶺避難,之後輾轉前往日本石川縣金澤市。他們在金澤待了五個月,文懷恩在當地男校教授英文。他們的大女兒信心(Faith)在此期間出生。1901年3月初,文懷恩夫婦重返南京益智書院。除了學院日常工作之外,文懷恩努力學習瞭解中國文化,並負責周日教堂講道。幾年後,他成為極少數可以用中文講道的傳教士之一。
1906年,益智書院與美國基督會(The Christian Mission)1888年在南京鼓樓附近創辦的“基督書院”合併,更名為“宏育書院”,美在中(Mr. F. E. Meigs)任校長,文懷恩任副校長。1910年,宏育書院又與美以美會(the Methodist Episcopal Mission)1888年在南京乾河沿創辦的“匯文書院”合併,更名為“金陵大學堂”,英文名“金陵大學”(The University of Nanking),包文(Dr. A. J. Bowen)任校長,文懷恩任副校長。文懷恩此後畢生服務於金陵大學。
第一個七年任期結束後,1906年文懷恩夫婦應基督教青年會邀請,前往日本參與中國留學生工作。在日本,文懷恩結識了孫中山和王正廷,後者成為中華民國外交部長,並與文懷恩結下了深厚的友誼。1907年文懷恩夫婦離開日本,返回美國。除了在醫生要求下休息養病,其餘時間,文懷恩四處奔走,推廣南京的基督教聯合大學——“金陵大學”,並為此募款。1908年9月,文懷恩夫婦帶著募集到的四萬美元資金返回南京。1910年,金陵大學管理委員會開始正式運作。
1911年,中國安徽和長江下游爆發大饑荒,文懷恩募款十一萬銀元,並且花費大量時間致力於賑災活動。同年9月,文懷恩離開中國,途經西伯利亞返回美國,致力於金陵大學在紐約州立大學的註冊事宜,並開始新一輪的募款活動。文懷恩預見到未來可能的反基督教運動浪潮,積極勸說長老會增派傳教士,堅固在中國的基督教影響力。1912年冬季,長老會海外宣教委員會在全教會發起“中國運動”,招募一百名傳教士去中國,並爭取更多的財物支持。
1913年4月,文懷恩在寫給斯皮爾博士(Dr. Robert Elliott Speer)的信中,主張大學的行政管理需要更多的中國人參與,避免外國傳教士不合理的支配權和對中國人的不信任。他認為校董和宣教委員會的目標“不是控制在外國土地上的人員和設備,而是通過強大的本土教會領袖來對當地人傳福音。”因此文懷恩提倡外國傳教士自我犧牲和資金奉獻,鼓勵同行彼此尊重。
當學校的行政資金和建築資金到位後,文懷恩在紐約董事會闡述他個人對大學建築風格的看法。當時遠東基督教機構出於實用及造價低廉的考量,大多採用西式建築,但文懷恩堅持建造具有中國風格的建築,使大學更劇俱本色化。於是,董事會採用中國北方官式建築風格,糅合西方建築佈局,使整個校園建築中西合璧,整齊宏偉。在東大樓(Swasey Hall)的落成典禮上,有來訪者形容這座樓是“石頭裡的基督教”。金陵大學這所基督教教育機構,不僅對校園建築有深遠的影響,也對政府建築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而且有助於人們對基督教學院的接受。
1913年8月文懷恩返回中國,正值二次革命爆發,國內再次陷入內戰的混亂局面;1914年又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因戰爭影響,西方各國對海外傳教士的支持減少,給南京的基督教機構帶來很大困難。文懷恩多次往返於中美兩國之間,為學校和在華事工募款。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由於在巴黎和會上中國的權益遭到損害,引發“五四運動”,進一步激化了中國國內的民族主義和排外情緒,使得在華外國傳教士的環境日益惡化。
1922年,中國北部和中北部發生大饑荒,文懷恩募款七百萬美元用於賑災,使金陵大學再次成為賑災中心。1925年1月,文懷恩返回中國,這也是他最後一次休假結束。在其努力之下,金陵大學的債務全部償清。1925年5月30日,“五卅慘案”在上海爆發後,隨著國民革命軍北伐的推進和成功,收回租界、收回教育主權、反帝、反基督教運動進入一個高峰時期。
1927年3月24日上午,參加北伐戰爭的國民革命軍進入南京,並在城中對英美日領事署及外國人商店住家大肆劫掠。文懷恩在出外察看時,被槍兵攔住搜身,他的表被擄走。文懷恩用中文向槍兵請求說:“給我留下這只表吧!它不值什麼錢,是母親給我的紀念品啊!”槍兵立刻對準他腦門開了一槍,文懷恩應聲倒地,與世長辭,終年56歲。在這次史稱“南京事件”的悲劇中,一共有包括文懷恩在內的6名外國僑民被害,另有多人受傷。
文懷恩去世後,金陵大學的戴安邦將他安葬在清涼山西南,現已無處考尋。當時各界紛紛慰問其夫人和家屬。紐約、日本和三藩市都為他舉行了紀念儀式。1929年,王正廷為文懷恩立碑,並為他撰寫了六百餘字的碑文。惜今已無存。
文懷恩的夫人莉蓮在文懷恩遇害的同一天躲避在金陵大學內,在經歷了槍兵的搜索和搶劫後,莉蓮最終安全轉移到英國“伊莎貝拉”軍艦上,不久被送返美國家鄉。莉蓮於1963年在俄亥俄州去世。文懷恩夫婦育有四女一男,菲絲(Faith)、瑪麗(Mary)、 桃樂西(Dorothy)、莉蓮(Lilian)和理查(Richard)。其中女兒莉蓮13個月大時在南京夭折。1935年1月文懷恩的女兒瑪麗和夫婿帶著三個孩子接受長老會海外宣教委員會差派,前往中國宣教,繼續基督呼召的使命。
文懷恩作為一個教育傳教士,服務中國人民二十八載,最後將生命留在了他深愛的南京,可謂死得其所。
資料來源
- William Reginald Wheeler. John E. Williams of Nanking.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 1937.
- 網路相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