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9  — 1966

畢路得

Ruth Pettigrew

畢路得,美國浸信會女傳教士,先後在中國廣東、湖南等地宣教31年;在香港宣教16年,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中國人民,直到力盡方休。

畢路得(Ruth Pettigrew)於1889年7月17日出生在美國喬治亞州(Georgia)的一個農民家庭,父母都是虔誠的基督徒。在四個兄弟姊妹中,畢路得是獨女,故從小深得父母的寵愛。雖然家境並不富裕,但她的父親仍盡力供她讀書,直到獲得碩士學位。在她獻身宣教之前,曾擔任過中學教師。後被聖靈感動,立志赴中國宣教,以拯救中國人的靈魂。

1920年,31歲的畢路得辭去教師職務,作為美南浸信會傳教士,偕同綦憐師母、歐慕靈等傳教士來華。抵達中國廣東後,她先學習客家話,同時開始宣教工作。當時她傳福音的唯一對象,就是那位教她說客家話的老師。畢路得一面從他學說客家話,一面向他傳福音,最終引領他歸信基督,並且成為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後來畢路得又陸續引領他的家人,終使他們全家信主。過了語言關之後,畢路得相繼在惠州各地及粵北新豐、翁源、英德、曲江一帶宣教多年。由於粵北境內峰巒疊嶂,各地交通極不便利,畢路得只能靠雙腿跋山涉水,深入窮鄉僻壤播撒福音種子,其艱辛非常人所能忍受。但為了使更多的人聽到福音,她不以為苦,反以為樂。

當美南浸信會組織傳教士到湖南佈道時,畢路得亦隨團前往。當時的湖南民風強悍、排外,西教士們面對種種困難和挑戰,艱難地播撒福音的種子,結果寥寥。1938年,畢路得受美南兩廣浸信會差派,隻身重返湖南桂陽宣教,堅固那些初信者的信心。她在縣城西外街租何姓鋪屋作佈道所,後借大北關劉姓房屋做教堂,經過艱辛的努力,終於在桂陽建立了湖南省第一個浸信會教會。後來她在桂陽何家嶺下建私人住宅一棟,共八間屋,取名“恩園”,即後來桂陽地圖上所標注的“美國婆住宅”。在此期間,畢路得曾先後收養過5名病殘棄嬰,但終因條件艱苦,那些病殘棄嬰無一成活。

1940年9月27日,一位國民黨軍官的太太來到恩園,帶來一個被人棄養的女嬰。交談後方知這個女嬰於8月23日出生在桂陽太和鎮神下村一個貧苦徐姓家庭,是家中三個孩子中的老么。她父親和一個哥哥患了幾近失明的眼疾,產後虛弱的母親只得進城給大戶人家做奶媽,終因家裡貧窮實在無力撫養,這位走投無路的母親只好忍痛將一個月零三天的女兒丟棄在東街裡一個集市的案板上。這位國民黨軍官太太一時動了善念,收留了這個女嬰,但一天之後便決定放棄收養,於是就把她帶來恩園,放在畢路得面前。一生未婚的畢路得此時已經51歲,卻毅然收養了這個可憐的女孩。不僅如此,她還盡力照顧其全家。因此,畢路得不得不省吃儉用,生活過得十分清苦。由於營養不足,以致於她的頭髮脫落光禿如尼姑,外出時不得不戴上假髮。由於物資和醫療條件極度匱乏,嬰兒需要靠奶水餵養,畢路得先是托信徒中的年輕母親餵養,之後特地購買一頭奶牛牽到恩園。有了牛奶,女嬰不僅存活下來,而且健康成長。畢路得為她取名“徐蓉恩”。

1944年8月8日,衡陽保衛戰失守後,日軍從衡陽進逼桂陽,畢路得帶蓉恩前往廣西桂林,準備搭機回美國避難。但因手續問題,蓉恩不得登機,她只能折返桂陽,將女兒託付給從廣東帶來桂陽的僕人一家,要他們回原籍清遠暫避。不幸的是,小蓉恩與僕人家的孩子同時染上麻疹,結果僕人家的孩子病亡,蓉恩奄奄一息。緊要關頭,畢路得托美國友人帶到清遠的錢款送到,蓉恩才得到救治。

1945年冬,畢路得輾轉返回中國,到清遠找到了僕人和養女蓉恩。當她看到女兒的那一刻,忍不住痛哭流涕,內心深感自責,因為女兒肚子臌脹如皮球,已經瘦的不成人樣。畢路得馬上帶她搭船回廣州驅蟲醫治,及時挽救了孩子性命。之後,她與僕人一家帶著蓉恩返回闊別一年多的桂陽恩園,繼續從事宣教工作。

1946年,6歲的蓉恩入學讀書;8歲時受洗歸主,同年聘請家庭教師授課。在養育蓉恩的11年裡,畢路得幾乎每天形影不離,同桌同鋪,從來沒有親疏之別。畢路得還出資為徐家購買了耕牛農具,租種了田地,並且親自帶患有眼疾的蓉恩父親前往廣東樂昌的教會醫院治療8個月,幫助這個苦難家庭度過了難關。

到1949年時,浸信會購買桂陽高碼頭李俊榜的房屋做教堂。同年10月,桂陽縣政權易手,桂陽縣人民政府辦事處成立。當時在桂陽的外籍人士尚有3人,除畢路得外,還有日本籍的李多佳和李豔華。到次年,參加浸信會聚會的信徒有65人。

1951年4月,桂陽縣政府在宗教界掀起割斷與外國教會關係的浪潮,形勢逼人,畢路得只能離境。她將13年在桂陽的財產,包括浸信會教堂一間,一棟兩層八間住房,三畝多土地,奶牛6頭,一架鋼琴,一台縫紉機,以及14件家具和大量個人生活用品,悉數移交給政府。桂陽縣的浸信會教會因無教牧人員主持,崇拜、聚會停止,不久與十字街的原福音堂合併,其信徒只能參加基督教桂陽堂的聚會。

畢路得臨行前,特別贈送被褥和錢糧給蓉恩,並且囑咐蓉恩的父母要善待孩子,並說將來她還會回來接蓉恩團聚。畢路得在廣州滯留三個月後,最後於1951年7月13日離開大陸轉往香港繼續服事教會。

1956年,畢路得委託在廣東中山大學工作的養女何守琴回桂陽探望蓉恩,並隨信帶給她一筆現金和個人照片。因為時局敏感,何守琴此行,一路有廣東省公安廳人員隨同。在1963年的“四清”運動中,徐蓉恩怕招惹麻煩,遂將畢路得的照片和信件一同銷毀。從此,一切與養母相關的事物只能深藏在心底。每當回首此事,徐蓉恩總是痛心疾首,抱愧於心。

畢路得生前一直期盼著有一天能與其養女蓉恩重聚,但這個願望最終沒有實現。如今(2023年)徐蓉恩已83歲,與四個兒女及孫輩們居住在桂陽縣太和鎮神下村洞心組,家庭生活十分美滿。

畢路得以基督之愛與堅忍不拔的毅力在中國服務了31年,直到1950年時局變化後才被迫離開大陸到香港。在香港期間,她仍然一如既往,常常不辭辛苦地深入到艱苦的農村,或派送福音單張,或逐家訪問個別談道,或召集村民街頭佈道,在新界大埔、上水、古洞、竹園,以及筲箕灣等許多地區,都留下她傳福音的佳美腳蹤。她在香港宣教歷16年,無時不以傳福音的事為念,即使退休之後,在年邁體弱之年,仍然傳道如故。畢路得極有愛心,富於同情心,她不但關心人的靈魂,也關懷人身體上的需要。她視每一個會友如同自己的兒女;對有需要的人,不惜慷慨解囊,出手相助。當聞知哪位會友或慕道者身體有病痛,或遭遇困難,即便她自己身體不適,也必起來前去探望,並盡力為他們解決困難。曾經有一個會友請求畢路得幫助她的姨丈進入浸會醫院戒煙及治病,畢路得滿口應允,並帶她的姨丈去浸會醫院檢查,結果發現他不但有煙癖,而且患有嚴重肺病。由於該院設備不全,醫生便寫信介紹他到廣華醫院治療。過了幾天,畢路得因為沒有他的消息,就同一位姐妹前往大埔尋找他。當她們花了許多時間,走了許多路才找到他後,卻發現他已被家人棄之不顧,正孤獨一人躺臥在床上痛苦呻吟,其狀十分淒慘。畢路得二話不說,馬上雇專車將他送往大埔公立醫院。因院方拒絕收留,只好轉送廣華醫院留醫。住院期間,畢路得為他的身體和靈魂勞碌奔波。經過多天的治療,終於痊癒出院。出院之後,畢路得仍努力照顧他的生活,更把神的救恩傳給他,終使他身心靈俱健,成為一個基督徒。

由於畢路得的純真、善良,有時也難免受到欺騙,甚至遭遇以怨報德的事。但她從不計較,仍然初衷不改,凡事彰顯耶穌基督的愛。有一天她在街上看到一個年青的乞丐衣不蔽體,面黃肌瘦,於是動了慈心,不但周濟他,而且把福音傳給他,引領他信主。這人頗為聰明,起初也肯追求信仰真理。畢路得見他有長進,便盡心栽培他,並給他機會參與教會事奉。不料這人後來竟以怨報德,常常譭謗畢路得,因此日漸墮落。但他後來因走投無路再度向畢路得求助時,這位慈愛、善良的老教士仍然伸出仁慈的雙手接待他、照顧他,為他安排出路,甚至到彌留之際還在替這位回頭的浪子著想。畢路得的愛心、熱心、勤懇、恒忍、忠心,以及以德報怨的舍己精神,吸引了不少人歸向基督,也感動不少基督徒立志像她那樣為主而活。

畢路得也有不少的文字遺產留於後世,如《活水的江河》、《初級少女助道會指南》、《聖經選課》等書,以及她為聖誕節、復活節、新年和各種節日所編寫的各種福音單張等等。其中《活水的江河》一書,是她數十年來宣教經驗的結晶,對個人傳道的方法,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資料。從中也讓我們看到她在中國31年,為了福音的緣故,不惜犧牲自己,甚至到遇險受死的地步,其生命的見證十分感人。畢路得一生從事傳道工作,非常注重禱告與挨家逐戶的探訪。她自奉節儉,助人慷慨,待人以誠,事主以忠,律己以嚴,愛人以德,這些都是她一生成功的重要因素。

畢路得不僅愛會友、愛窮人,憐貧濟困,也非常愛護她的同工。凡與她同工過的人,無不仰慕和敬佩她。畢路得一生忠於基督,為教會盡心竭力。主的靈與她同在,使她所做的聖工,產生出奇妙、偉大的果效。藉她16年的耕耘澆灌而成長起來的教會或福音堂,就有筲箕灣國語浸信會、青山道國語浸信會福音堂、大埔浸信會、上水浸信會,以及竹園國語浸信會等。在畢路得去世之前,她又在古洞建立起一個家庭聚會,而且成立了少女助道會和少男助道會,並已購地7500呎,準備建造禮拜堂。只可惜建堂計劃尚未付諸實施之前,畢路得就因癌病於1966年3月19日息勞歸主,享年77歲。她雖然行完了人生的路程,但她在世所結的累累嘉果,仍然散放著芬芳的氣息,滋潤人心。

資料來源

根據尋訪傳教士的足跡工作室:“活出真愛的傳教士——畢路得”、“畢路得|傳教士與棄嬰的感人故事”,以及網絡相關資料編輯整理。

關於作者

李亞丁

作為世華中國研究中心的資深研究員,李亞丁博士現擔任《華人基督教史人物辭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的執行主任和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