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8  — 1927

柏樂文

William Hector Park

美國基督教監理會醫療宣教士;蘇州博習醫院創始人、院長; 參與創立東吳大學。他在蘇州從事醫療宣教45載,救治病人無數,將其大半生獻給了中國人民,對蘇州醫學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一、出生與早期經歷

柏樂文出生在美國喬治亞州加圖薩縣一個貧寒的農家,家中有11個兄弟姐妹,而他為長子。因為他們所屬的美國南方監理會很早就開始向中國派遣宣教士,所以柏樂文在9歲時就希望自己將來成為一個宣教士,前往中國宣教。1877年,柏樂文進入艾默里大學,而後又先後進入美國田納西州納什維爾的范德比爾特大學的醫學系和紐約大學的表維醫學院(Bellevue)學習醫學。最後於1881年又在愛丁堡大學和皇家學院倫敦眼科完成專科研究工作。

二、首次來華

完成學業之後,柏樂文受美國監理會差遣,於1882年5月20日和藍華德(Walter Russell Lambuth)一道從紐約出發前往中國作醫療傳教士。與他們同船的,還有與柏樂文一樣出身於喬治亞州的孫樂文(David Laurence Anderson)。他們取道英國,於12月2日在上海登陸,12月17日到達蘇州。不久,柏樂文與藍華德從教會和當地人士中籌募一萬美元款項,以作興建醫院之費用。

三、柏樂文與博習醫院

與柏樂文結下不解之緣的,就是博習醫院。在他近七十歲的生命中,有四十五年的時光都在蘇州度過,其中大部分時間服務於博習醫院。

1883年,柏樂文和藍華德在蘇州城東部的天賜莊購買了七畝墓地,興建起博習醫院。之所以選址在天賜莊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因為在天賜莊比較容易購地,另一個原因是該地靠近監理會的其他教會工場。

初期的博習醫院由八幢中式平房建成,分別作為門診室、內外科病房、手術室、戒煙室、宿舍、洗衣房及廚房,並且設有三十張病床。雖然醫院內的設施未盡完善,但已是一所綜合性的醫院。單是第一年就診者即達七千六百人次,住院者一百二十五人次。當時教會在中國的醫療以開辦診所的形式較多,開辦醫院的僅四個通商口岸有之。有記錄指出“自上海至北京二千余里之內地,尚無一家正式醫院”①。而據監理會的刊物指出,博習醫院是中國內地最早的一所正式西醫醫院②。後來,博習醫院在不斷擴充完善之下,其名聲更傳至蘇州以外的地區。在1883至1909年間,博習醫院培育了七屆學生共三十多人,他們在醫學和教育方面都做出相當的貢獻。

柏樂文在博習醫院引進了許多當時在西方最新發明的技術,如消毒法、麻醉術、X光機等,而其中的X光技術是在中國眾醫院中最早使用的。

1884年,柏樂文回到美國繼續深造。在1886年完成學業後,柏樂文重返蘇州,擔任博習醫院院長職務。1887年,博習醫院附屬的婦孺醫院成立,柏樂文與婦孺醫院的主診醫生合作,共同教授學生。次年,柏樂文又創辦了一個醫學班培養學生。該醫學班在東吳大學落成後,被吸納到大學體制之中,成為其中的醫學院。

1899年10月,美國監理會第十四次年議會在天賜莊舉行。會議提出了一個教育制度的改革方案,並決定在蘇州創辦一所大學作為牽頭。經過議決,他們以宮巷書院為基礎創辦了一所大學,先設文科、聖道科和醫科,該校後來成為監理會的最高學府,即東吳大學。1900年5月,監理會正式委任柏樂文、孫樂文和林樂知等七人為董事會董事,以籌劃興辦東吳大學一事。他們分工合作,柏樂文負責在蘇州與無錫等地向上流人士募捐,共籌得捐款約二萬美金。

1920年,柏樂文又以二十萬銀元的捐款,改建了博習醫院。他把原有的中式平房拆除,改建成一幢高三層半的住院大樓,和一幢高兩層的門診大樓,床位增加至一百張。整個建築工程於1922年春落成,醫院的先進被美國外科專家評價為“如此醫院全中國僅三、四處而已。”

四、軼事和評價

柏樂文堅決地反對鴉片,主張禁煙,更自籌經費設立戒煙醫局。在其所編輯的“Opinions of Over 100 Physicians on the Use of Opium in China”一書中,他揭露鴉片在中國危害的真實情況,直接抨擊英國所發出的報告。

柏樂文的醫術精湛,為眾人所稱道。有一次,一位華籍將軍在蘇州附近遭到襲擊,身中多刀,且刀傷入骨;更要命的是他的頭部也被砍至重傷,生命危在旦夕。當中醫大夫皆感愛莫能助之際,柏樂文臨危受命,最終把這位受重傷的將軍治好,將軍對他感激不盡。因其高超的醫術,清朝政府曾封他為五品官。

由於柏樂文在醫學上惠澤過不少中國人,所以當後人憶及他的行事為人之時,都是褒獎不已。而從他發起的惠寒基金與博習醫院,不只在他生前救助貧苦大眾,而在他去世以後,這些機構仍繼續了他的心志,造福了不少需要幫助的人。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為了紀念柏樂文的貢獻,在他們的新院址裡為他竪立起一座雕像。從其來華的第一年,柏樂文被蘇州百姓稱為“柏好人”,到後來民國大總統也給他親書條幅“仁心仁術”,實在證明了他不只是來到蘇州,更是“已經徹底地融入了蘇州”③。

後人亦以詩辭頌揚柏樂文:“柏公品性,四德兼備;和藹、勇敢、樂天,寬大而加以基督教犧牲自我,造福人群之精神……。綜公畢生在中國的事工,大都在醫藥方面。四十五年以來他救活了不下幾十萬人,挽沉診疴,病家對公具極大的信仰。據說只消他一到,病家就得安慰,垂危的人就生希望。公真是他們的快樂的天使,到處傳達歡悅的使命給貧窮的人,並且安慰困苦的人,勉勵憂傷的人。④”

除了東吳大學後人的盛讚以外,與他一同來華的藍華德也對柏樂文讚賞有加,形容他在蘇州人民的心中,是最得民心的洋人⑤。而對柏樂文無私的委身,藍華德更加肯定地說:“難怪當地人會視他為朋友和恩人。⑥”

五、婚姻家庭

1886年,柏樂文與一位宣教士的女兒Nora Kate Lambuth結婚。而這位Nora就是藍華德的妹妹。她在上海長大,回到納什維爾的Ward Seminary讀書畢業後又來上海,教育洋人子弟。柏樂文與Nora在日本神戶結婚後,雙雙回到蘇州繼續醫療宣教事業。她教導柏樂文的醫科學生英語,也活躍於女性宣教士團體之中,為推動反纏足運動不遺餘力。柏樂文和Nora有一女,名叫Margarita Mary Park。

柏樂文在中國的醫療事奉一直到退休為止。1927年回美,同年底便與世長辭,享年69歲。Nora把他的骨灰運回蘇州,安葬於葑門外安樂園。在他的墓碑上刻著“蘇州的Park博士”。而Nora則繼續留在蘇州直至1949年去世,享年86歲。

腳注

① 監理會晚清時在蘇州的活動,” accessed March 29, 2020, http://big5.china.com.cn/chine…

② “1800-1950:歷史不能遺忘的中國教會醫院”,《華人青少年基督教教育網》 (K-12 Chinese Christian Education Site), October 19, 2019, accessed March 29, 2020, https://chinachristianedu.com/…

③ 黃愷文著,“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高尚的醫德 偉大的靈魂——紀念博習醫院創始人、首任院長柏樂文誕辰160周年,” accessed March 29, 2020, http://fyy.sdfyy.cn/Article/de…

④ 同上。

⑤ W. R. Lambuth, “‘DR. WILLIAM HECTOR PARK’ from ‘The Scroll of Phi Delta Theta,’” ed. John Hibbett DeWitt, The George Banta Publishing Company 30, no. 16–9 (June 1905): 16, http://www.phideltathetaarchive.com/wp-content/uploads/2012/03/1905-06_vol30_no1-5.pdf#search=william%20hector%20park.

⑥ Ibid.

資料來源

  1. Lambuth, W. R. “‘DR. WILLIAM HECTOR PARK’ from ‘The Scroll of Phi Delta Theta.’” Edited by John Hibbett DeWitt. The George Banta Publishing Company 30, no. 16–9 (June 1905).
  2. “Park, Nora Kate Lambuth.” Methodist Mission Bicentennial, October 19, 2017. Accessed March 30, 2020. https://methodistmission200.org/park-nora-kate-lambuth/.
  3. Park, William Hector. Opinions of over 100 Physicians on the Use of Opium in China. Shanghai, 1899. http://hdl.handle.net/2027/mdp.39015003665992.
  4. “Sun Lewen | BDCC.” Accessed March 29, 2020. http://bdcconline.net/zh-hant/stories/sun-lewen.
  5. “1800-1950:歷史不能遺忘的中國教會醫院。”《華人青少年基督教教育網》(K-12 Chinese Christian Education Site),October 19, 2019。Accessed March 29, 2020。https://chinachristianedu.com/…
  6. 馬光霞著,《中西並重: 監理會在華事業研究 (1848-1939)》。歷史文化叢書。新北市:臺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16。
  7. ———,“適應與變通:東吳大學的本色化實踐(1871—1939)”,《基督教與近代中國教育》。李靈和蕭清和主編。歷史學堂。上海:譯文, 2018。
  8. “蘇州博習醫院首任院長—-柏樂文 - 國外人物”。Accessed March 29, 2020. http://www.wzchurch.com/forum….
  9. 徐冉著,“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柏樂文醫生的故事:興院辦學育桃李”。Accessed March 29, 2020。http://fyy.sdfyy.cn/Article/de…
  10. 黃愷文,“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高尚的醫德 偉大的靈魂——紀念博習醫院創始人、首任院長柏樂文誕辰160周年”。Accessed March 29, 2020。 http://fyy.sdfyy.cn/Article/de…
  11. “監理會晚清時在蘇州的活動”。 Accessed March 29, 2020。 http://big5.china.com.cn/chine…

關於作者

葉錫光

作者系美國加州基督工人神學院道學碩士班學生,在李亞丁博士指導下撰寫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