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0  — 1911

孙乐文

David Laurence Anderson

美国基督教监理会宣教士,苏州东吴大学创始人之一、首任校长(1901-1911)。

孙乐文(David  Laurence Anderson)于1850年2月出生在美国乔治亚州的一个小镇,父亲是个商人。孙乐文早年毕业于弗吉尼亚州的华李大学(Washington and Lee University)。1882年,他与柏乐文(William Hector Park)、蓝华德(Walter Russell Lambuth)等人一起,为美国基督教监理会所派,乘船远赴中国宣教。他先到上海嘉定县南翔镇工作,两年后(1884年)被调往苏州。1886年11月,监理会中国传道区首届年议会在上海举行,孙乐文成为6名拥有表决权的宣教士之一,并被任命为苏州教区的长老。在他的带领下,监理会在苏州的宣道事业发展迅速。1891年,监理会在苏州城中心的宫巷建造了礼拜堂“乐群社会堂”,孙乐文出任该堂牧师。

1895年冬,一群年轻的中国知识分子受到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的刺激,来到乐群社会堂,热切地要求学习英语和西方知识。于是孙乐文兴办了宫巷中西书院(Kung Hang School),首批学生有25人;到1898年,学生人数已达109人。并且一改以往教会学校只能招收到贫苦儿童的局面,许多富裕家庭的子弟也纷纷前来求学,学生的素质大为提高。


早在1871 年,时值清末光绪年间,国人曹子实(浙江秀山人)作为美国监理会所派之宣教士从美国回国后,由浙江教会介绍来苏州,会同美国宣教士潘慎文(Alvin Pierson Parker)在苏州十全街创办了“存养书院”。后来潘慎文将其迁至天赐庄,1884年改称为“博习书院”。1899年秋(光绪二十五年),美国监理会筹划在苏州创办一所大学,由美国监理会宣教士林乐知博士(Dr. Young J. Allen)等人在苏沪募得巨款。1900年春,孙乐文回美国筹备办学事宜。不久,中国发生义和团事件,宫巷中西书院暂时停办。是年底,孙乐文返回苏州。同年,林、孙等人向两江总督刘坤一申请在天赐庄博习书院旧址的基础上扩建学堂,刘坤一允准予以购地,并答以“他日行将桃李满东吴”等语,故以“东吴”为校名,称“东吴大学堂”,英文校名为Central University of China,直译为“在华之中央大学堂”,或译为“中华中央大学”。该校由美国监理公会国外宣道部核准,向田纳西州州政府立案,并组成校董会,由林乐知博士任董事长,孙乐文博士被任命为首任校长。办学宗旨为“注重学业,培养品格,树立优良学风,提倡服务精神。”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3月20日,宫巷中西书院师生百人迁入扩建的东吴大学堂内。因为东吴大学堂是教会所办的学校,所以孙乐文校长的办学基本原则有三条,其中之一就是“我们的教育必须是基督教”的,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去认识基督教在整个生活中的要旨和意义。在东吴大学堂开设的课程中,“圣道课程”是最重要的必修课程,同时还规定学生礼拜日一定要去教堂作礼拜等。孙乐文还从《圣经·新约》以弗所书第四章第十三节中引“Unto a Full Grown Man”(意为“造就完美的人格”)一句作为校训,悬挂于校园大门口的上方。

东吴大学堂开办之初,只有中学班,直到“一千九百又五年,方始教授大学课程,招收大学学生”。并分设文、理科,由预备班而设本科。校舍建设也日益扩展,1909年在“林堂”西南隅建造一幢四层大楼,于1911年建成后命名为“孙堂”,以纪念同年春在上海逝世的孙乐文校长。是时,东吴大学堂已有中西教师19人,其中西国教师7人。大、中学生 225名;毕业生已有五届14人,计文学士10人,医学士3人,神学士1人。不久上海中西书院也并入东吴大学堂。辛亥革命后,东吴大学堂改称为东吴大学,即现在苏州大学之前身。

资料来源

  • 《苏大校友》2004年第2期总第二期。
  • 《苏州大学校史大事纪要》。
  • 网络相关资料。

关于作者

李亚丁

作为世华中国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李亚丁博士现担任《华人基督教史人物辞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的执行主任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