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  — 1915

柏格理

Samuel Pollard

十九、二十世纪著名英国传教士。在云南昭通和贵州石门坎等地宣教。在华宣教历27载。因其对苗族人民的恩情与贡献,被苗人称为“苗王”和“苗族救星”。

一、成长与蒙召

塞缪尔·柏格理(Samuel Pollard)于1864年4月20日出生在英国康沃尔郡的卡米尔福特镇(Camelford in Cornwall)一个敬虔的基督徒家庭,其祖父和父亲都是循道会教会——圣经基督教会(Bible Christian Church)的传道人。1875年1月12日,柏格理受洗成为基督徒。1881年,柏格理以全国第三名的成绩通过了英国的公务员考试,并且离开家乡,来到首都伦敦,成为一名银行职员。在伦敦期间,年轻的柏格理深受李文斯敦(David Livingstone)在非洲宣教事迹的影响,内心深受感动要像李文斯敦一样成为一个宣教士,并立志靠着神的指引来引领一个民族信仰福音。1885年柏格理参加了一个海外宣教会议,而会议的讲员正是内地会(China Inland Mission)的创始人戴德生。在戴德生演讲之后的呼召中,柏格理受到神的感动,立志奉献自己成为宣教士,去中国传扬福音。

1887年1月27日,柏格理与比他小两岁的同学、并与他同为宣教士的邰慕廉(Frank J. Dymond)一起从荷兰南部出发,并于3月14日抵达中国上海的吴淞口。上海三位中国内地会的宣教士热情的接待了他们,之后柏格理和邰慕廉便迅速的开始了为期六个月的语言强化训练。训练结束以后,他们已经可以用中文在街上和人们进行简单的交流,并对《论语》和《孟子》等中国经典也有了一定的熟悉。1887年11月12日,他们乘船溯长江而上,目的地是云南昭通。12月13日他们所乘的船在长江倾天滩遭遇翻船,两人差点因此丧命。不过,这次的危难并没有阻止这两个年轻宣教士的脚步。在回到汉口修整之后,他们再次向西南进发,最终于1888年2月8日抵达云南昭通,开始了他们在中国的宣教生涯。

二、昭通时期的宣教

早在1883年,圣经基督教会的两位宣教士万斯通(T. G. Vanstonge)和托马斯·索恩(Thomas Thorned)就已经在昭通开始宣教,因此当柏格理和邰慕廉来到昭通以后,就在他们的帮助下开始了布道的工作。然而起初的宣教工作进行的并不顺利——在最初三年之内,他们没能够带领一个人信主。事实上,又过了三年以后,也就是1893年,柏格理才第一次给两个信徒施洗。接下来的几年中,福音开始慢慢的传扬开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基督信仰有兴趣。面对越来越大的需要,柏格理开始有系统的选择信徒加以训练做传道助手,并买下了一栋比较大的房屋为聚会之用,教会开始逐渐兴旺起来。

1894年12月3日,柏格理带着他在中国认识的、同为宣教士的妻子海孝贞(Emma Hainge)和他们的孩子一同回到英国探亲。1896年当柏格理重返昭通的时候,他带着一女一男两名宣教士和一位医生与他一同前往,他也被任命为圣经基督教会云南牧区的主教。

回到昭通以后,柏格理开设了两所新式学堂,命名为“中西学堂”和“优美会女学堂”,分别招收男、女学生,讲授地理、算数和卫生等西方先进科学知识,同时也讲授中国文学。因着教会的医疗服务,以及柏格理的好品行的感召,柏格理成功的带领昭通的一对知识分子兄弟成为基督徒,这两兄弟随即热心的投入到教会和学校的工作中。在此期间,柏格理的妻子海孝贞也成立了“天足会”,鼓励妇女拒裹小脚及争取女权。1900年1月16日,在义和团运动的背景下,英国领事馆催促柏格理离开昭通,前往上海避难。1901年3月,柏格理夫妻再一次回到了昭通。1902年,柏格理在昭通购买了一块土地,兴建了教堂,以及乌蒙山区第一所西式医院——福滇医院。

起先,柏格理在昭通传福音的对象一直是汉族,后来他越来越关注周边的少数民族群体。1903年11月23日,在一位彝族土司的邀请下,柏格理进入彝族地区,深入的了解了彝族的风土人情,也与当地的土司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甚至被邀请作彝族的领袖。不过柏格理并没有接受这个邀请, 在结束旅行之后便回到了昭通,并准备继续在彝族中开展工作。然而,上帝有另一个计划。

早在1888年,英国籍内地会宣教士党居仁(J. R. Adams)进入贵州安顺宣教;1902年,他开始把福音传入苗族地区。不过,党居仁所开展的苗族事工的地点距离安顺比较远,而距离柏格理的宣教地点昭通则更近一些。于是,他便写了一封信交给四位苗族信徒,打发他们去见柏格理,请求他的帮助。1904年7月12日,这四个苗族信徒来到昭通城内柏格理的住处拜访。在受到柏格理热情接待后,他们深受感动。离去之后,借由他们的宣传,越来越多的苗族人开始来拜访柏格理和他们的布道团,最多时甚至有一千人住在教会中。由此,“大花苗”(因其服饰上面红色大花的刺绣图案而被称为“大花苗”)这个族群的大门就向柏格理和他的布道团敞开了。

三、石门坎时期的宣教

当许多大花苗陆续来昭通拜访柏格理的同时,接待他们成了柏格理和他的同工们很大的压力,于是在1904年秋天,柏格理开始在昭通开设教牧人员培训班,为将来进入苗族地区宣教和办教育储备人才。与此同时,一些关于苗族的谣言开始流传,说他们将要起来造反,并对一些饮用水下毒,于是一些苗族人被抓了起来并被毒打。在这样的背景下,1904年9月5日,柏格理深入威宁的苗族地区,向官府和当地的土司和百姓说明下毒和造反等都是谣言,并解救了被囚禁的一些苗族人。这次的接触使苗族人认识到柏格理非常关切他们,也真诚的爱着苗族的百姓,使他们完全的接纳了柏格理。这是柏格理第一次深入苗区, 结果很令人满意,并且也有很多人接受了柏格理和他所传的基督教。

1905年3月7日,柏格理再次进入威宁,并在得到当地土司赠送土地的承诺之后,选中了地处黔、滇、川三省交界、乌蒙山区十万花苗居住的中心石门坎,开始着手筹建教堂和学校。同年夏天,柏格理偕全家搬到石门坎居住。1905年11月5日,克服许多困难之后,在石门坎,大花苗历史上第一个教堂和第一所学校(1911年取名为光华小学)正式建立。在献堂礼拜中,有2000多信徒参加,并且有100人受洗归入基督。由此开始,柏格理在大花苗地区的事工开始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

柏格理以石门坎为中心,开始在周边的村寨陆续兴建教堂和学校,辐射的面积和群体不断地扩大。他也训练出许多的教牧同工,仅在1908年教会举办的培训班中,就有400多人接受了培训,然后就大力的传扬福音。1906年,柏格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并参照大花苗服饰上的符号创造出了苗族的文字,并翻译了苗文圣经。直到现在,柏格理创建的苗文仍然在花苗地区被广泛使用。柏格理去世后的1916年,全本的苗文圣经终于得以在日本印刷出版。1910年夏天,柏格理为石门坎申请到了通邮,世界各地的信件写上“中国石门坎”就可以送达。柏格理在石门坎开创苗、汉双语教育,并在中国首创男女同校。他也创建了西南地区第一个露天游泳池、第一个足球场,以及第一所西式医院, 并推动建立了麻风病院、孤儿院等。1906年秋,柏格理带领一批同工到了昆明北部的禄劝县、富民县和武定县等大花苗聚居区宣教,也非常的成功,逐步开始建立教堂和学校,并从石门坎地区调拨教牧同工前往支持。1912年,这个区域的苗族事工交由内地会管理。

针对大花苗中流传的许多陋习,柏格理也帮助他们进行了革新。例如,以往苗族保存着所谓的“群婚制度”的习俗,很多村寨都有所谓的“宿寨房”,当女孩子十几岁的时候,她们就被允许和她们喜爱的男人在宿寨房发生性行为。当柏格理把福音传到这些村寨的时候,首先便是拆除这些宿寨房,以便清除群婚制度的贻害。柏格理也透过教会纪律,在道德行为上,对信徒提出严格的要求。例如,对于要受洗的信徒,除了基本的信仰要求之外,还要加上戒除吸食鸦片、戒除酗酒和戒除赌博等要求。另外苗族传统中有很多活跃的巫师,欺骗迷惑许多人,柏格理借着艰辛的努力,逐渐帮助苗族的百姓弃绝了巫师和巫术。从以上事例可见,柏格理牧师在大花苗中不仅担负了福音使命,也非常成功的实践了文化使命。

1907年底,柏格理又有机会回到英国探望家人,并且于1910年7月带着他未来的接班人王树德(William H. Hudspeth)回到了石门坎,从此再没有离开这里。在柏格理的推动和影响之下,石门坎地区前后共有过80多所学校,石门坎因而也被称为“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区”、“文化圣地”、“中国近代教育史的伟大创举”等(王戴维,《中国石门(上)》,63页)。从石门坎这个小乡村,一共培养出了四位博士,中共厅级以上干部20人,县处级以上干部近100人。到1915年,以石门坎为中心的花苗地区,有超过一万人成为基督徒,并且有一千多名学生在23所学校中读书。

四、柏格理的逝世

1915年,一场伤寒席卷了乌蒙山区,许多教会和学校也未能幸免。柏格理在日以继夜地照顾其他伤寒患者时,自己不幸也被感染。在1915年9月16日下午3时,柏格理牧师辞世,年仅51岁。他去世后,苗族信徒将他安葬在石门坎学校附近的的一座小山上。送葬的时候,数千人哭泣跟随。下葬以后,几百人连续几夜守在他的墓旁,一位官员也为他写下“所作所为,流芳千古”字句。

1938年4月5日,居住在石门坎光华小学的高志华牧师(Reginald Heber Goldsworthy)为保护学生而被强盗杀害, 死后与柏格理葬于同一座小山上。文革期间,他们的坟墓被毁,尸骨被抛出。上世纪九十年代当地政府出资重建了他们的坟墓和墓碑,但他们的遗骸已经不在。柏格理去世后,石门坎的工作在王树德和张道惠(Harry Parsons)的主持下继续运作发展,直到1949年以后西方宣教士被迫离开中国时为止。

资料来源

  • 王戴维,《中国石门(上、下)》。香港:文汇出版社,2006年。
  • 陈喜谦总编,《谁来关心我——中国少数民族概览》。香港:华福,1992年。
  • 阿信,《用生命爱中国》。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
  • 杨学政、邢福增主编,《云南基督教传播及现状调查研究》。香港:建道出版社,2004年。

关于作者

侯雷

作者系美国加州基督工人神学院道学硕士班毕业生,在李亚丁博士指导下撰写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