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浩,江苏省江阴县人。早年就读于上海浸礼会沪江大学、北京燕京大学宗教学院及金陵神学院。1946年赴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神学院学习,获神学硕士及哲学博士(后补)学位。1948年回国,任中华基督教会浙江大会人才训练院干事。
新中国成立后,蔡文浩先后任苏州江浙教会圣经学院代理院长、中华基督教会浙江大会执行干事、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副执行干事。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中国的基督教事业。他爱国爱教,自1958年起,担任浙江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自1980年8月起,兼任浙江省基督教协会会长,和中国基督教协会副会长。
“文化大革命”期间,蔡文浩受到了冲击迫害。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为他落实了政策,恢复了名誉。他重新回到教会,重整旗鼓。他神学造诣深厚,治学严谨,生活朴素,廉洁自律,谦虚谨慎,平易近人,深受教牧同工及信徒们的爱戴。
浙江省教堂遍布,信徒众多,是国内基督徒最多的省份之一。在“文革”年间,“四人帮”大搞“无宗教区”,使教会蒙受惨重损失,尤以温州等地区为甚。蔡文浩牧师身为省基督教协会会长,肩负起重建教会任务,任重道远。开始时,教产政策尚未落实,他连办公室也没有,只能在部分收回的杭州思澄堂二楼讲台西首,狭小的配电间西窗下,放上一张写字台,开始办公。夏令时节,既无空调,又无电扇,炎阳蒸人,简直无法久留。
当时教会正值复苏之初,百废待举。葡萄园荒芜已久,群羊无牧,嗷嗷待哺。异端邪说,乘虚而入,抢占阵地,教会正面临混乱无序的局面。蔡牧师认为,教会当务之急,厥在培养传道人员,才能使教会生活回到正常轨道。他决定从两方面著手。一是普办义工培训班,以救近火;二是开办本省自己的神学院,以培养新一代教牧人员。他立愿:“不办好神学院,我不去见神。”
1982年春起,浙江首先连续举办了四至五期全省性的义工培训班,起用刚从极左路线解放出来的宁波范爱侍牧师,负责教务。培训班收效良好。在此基础上,于1984年秋,创设了浙江神学院,正式向宁波市基督教两会借调“基协”会长范爱侍出任院长。没有校舍,借用杭州思澄堂底层两翼及其后面的旧牧宅,分别充当教室及宿舍,因陋就简,限时上马。没有教师,请杭州教牧人员等兼课;没有经费,由省两会出面发函给全省各地刚恢复礼拜的堂点,要求举行神学主日奉献。内定目标为二万元人民币,充一年经费。但如此杯水车薪,何能开办神学院?实因考虑到各地教会刚刚恢复,经济底子尚甚薄弱之故。但实际收到金额竟达六万元之多,大大超过了所求所想。说明举办神学院,实是众望所归。从而增强了同仁们的办学的信心和责任感。开学伊始,学生们自己动手用板车拉煤、运米、买菜、打扫厕所。全校仅有两个半专职人员,教师多属兼课。上下一心,勤俭办学,度过了初创阶段。“浙神”走艰苦办学道路,又勤抓纪律,故校风良好,深得杭州信徒的好评,纷纷将粮票、油票、副食票等送给神学院。国内外来访的教会人士也莫不赞赏备至。
省两会办公室同设在思澄堂内。当时蔡文浩牧师已年逾古稀,仍每天上午下午骑小轮径单车上班,风雨无阻。他一度教“教会学”。他经常劝勉传道人:“必须心中有羊。”
神学院学制,初为二年制专修科,稍后增设一年期教牧进修科,报考者踊跃。学生毕业后,多回本地教会工作。部分学生则升读金陵或华东神学院,继续深造,以达到本科学历。20余年来,“浙神”已为浙江教会输送工人千人以上,其中许多人已受按立为牧师、教师,基本缓解了缺牧情况。90年代在钱江南岸建成了宏伟宽敞的新院舍。教师阵容已大大加强,有好些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专修科从二年制改为三年制,同时增加了若干短期培训班,如圣乐培训、音乐指挥、英语口语培训、教会管理、长老培训、教会财会人员培训、以及基督徒企业家讲座等等,规模已今非昔比。凡此,饮水思源,不能忘记蔡文浩牧师当年苦心孤诣,精心辟划之辛劳也。
蔡文浩与范爱侍,当年分别是浙江省“基协”的正、副会长。蔡牧师又是浙江神学院院董会主席。范牧师辅佐蔡牧师,配合无间。有同工常喜言:“你们浙江教会,有菜(蔡)又有饭(范),不错嘛!”
改革开放后,蔡文浩接待了许多海外宗教界人士及国际友好人士,并出访香港、印度、美国等教会。他亦是浙江省政协第二、三届委员;第三届常委;全国政协第六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委。
蔡文浩牧师具有长老会信仰背景,重视教会管理。他曾受全国两会委托,草拟了“中国基督教会章程”。既继承了教会的优良传统,又照顾了“后宗派时期”中国联合教会的特殊性。务求具有不同教会传统和礼仪特点的同道们都可以接受。草案业经两会讨论通过施行,这是蔡牧师的又一巨大贡献。
蔡文浩夫人杨旅复女士曾去美国专修钢琴。回国后一直在中学教授英语,并在教会担任圣诗班指挥。她为人谦和,信仰诚朴,与蔡牧师志同道合,一同事奉主,堪称模范夫妻。夫妇俩育有五个女儿,家庭融乐温馨。